为加快推进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工作,生态环境部参照发电行业成熟的建设管理经验,在扩围专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制形成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全国碳市场扩围在即,哪些企业将会纳入、纳入企业受到的影响如何、应对全国碳市场又有哪些监管要求和应对措施,中创碳投将为您深入解读。
全国碳市场扩围
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碳管理的必然要求
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目前平稳运行三周年,碳价稳步上涨,初步发挥出碳市场机制的减排作用。碳市场启动之初率先纳入了发电行业,覆盖排放规模45亿吨。伴随着碳市场体系建设趋于完善,碳市场扩围具备一定的条件,从2023年起相关的呼声越来越高,生态环境部也同步开始将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纳入碳市场的筹备工作。本次《征求意见稿》的发布可谓是“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下一步碳市场发展的必要举措。
表1 全国碳市场扩容的标志性节点
《征求意见稿》
要点解读
01 此次全国碳市场扩围将按照“边实施、边完善”的工作思路,分两个阶段实施
2024年—2026年为启动实施阶段,这个阶段以夯实碳排放管理基础、推动企业熟悉市场规则为主要目标,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监管,提升各类主体参与能力和管理水平。
2027年以后为深化完善阶段,随着各项管理、监督体系的完善、各方参与市场能力全面提升以及碳排放数据质量的改善,将逐步收紧配额。
2024年为首个管控年度,2025年底完成首次履约。因此,此次扩围纳入的水泥、钢铁、电解铝企业并不会马上感受到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压力,但根据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工作要求,企业除年度碳排放报告外,将需要开展月度存证工作,根据所在行业核算报告指南要求,制定并严格执行数据质量控制方案,对关键参数进行月度存证,并通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平台报送。
02 此次全国碳市场扩围仍以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为门槛,但调整了管控的排放源范围
这一轮全国碳市场扩围,主要纳入企业包括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中年度温室气体直接排放达到 2.6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重点控排企业。各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按照以上条件,制定本行政区域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并通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平台报送,同时向社会公开。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征求意见稿》中明确了以直接排放总量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为门槛值,但是不再核算企业的间接排放,避免了间接排放的重复管理问题。管控范围也调整为化石燃料燃烧、工业过程等产生的直接排放:水泥、钢铁行业管控温室气体种类为二氧化碳;电解铝行业管控温室气体种类为二氧化碳、四氟化碳(CF4)和六氟化二碳(C2F6)。根据惯例,将马上出台相关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对核算边界、排放源确定进行重大调整。
03 为减少全国碳市场履约对企业的经营压力,配额管理也将逐步收紧
根据全国碳市场的管理要求,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开展集中统一交易的企业不再参与相同温室气体种类和相同行业的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碳排放权交易,重点排放单位需按年度向所在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足额清缴其碳排放配额。
基于碳排放强度控制思路实施配额免费分配,将企业配额盈缺率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征求意见稿》没有直接采用基准值法进行配额分配,而是通过设定碳排放强度标准,来确定企业配额分配量,实际上是在给企业设定一个过渡期,以为企业提供充足的适应、准备和缓冲时间。而在深化完善阶段,对标行业先进水平优化配额分配方法,推动单位产品产量(产出)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实现碳市场总量控制、市场交易的调控目标。
企业应对
全国碳市场的建议
01 纳入的重点控排企业宜做好基础碳数据管理,以应对外部监管报告和内部优化管理的需求
双碳目标从提出到实现需要明确的管理手段和考核指标。无论是“碳排放总量”与“碳排放强度”为主的能耗双控转碳双控的政策落地,还是以“控制总量”和“市场化调配”为抓手的全国碳排放权市场,或者“产品碳足迹”为核心的供应链碳约束,亦或以CBAM为代表的国际碳壁垒对出口商品的碳数据报告及未来支付碳成本的要求,其核心都是在用“碳数据”进行要求和量化管理。繁多的核算标准、交织的范围边界和杂乱的基础数据,无疑给企业碳管理带来繁重、无序且重复的工作。如何形成统一的碳数据基础,以满足这些碳管理的业务要求,成为企业不得不面对的治理困境。
因此重点控排企业宜从碳管理的数据需求入手,形成应对不同碳管理业务需求的统一数据体系,结合数字化治理工具,推动碳管理的数字化,提升管理效率和综合效益。
02 企业应积极做好碳市场应对策略,从被动完成履约义务转为主动开展碳资产管理工作
纳入碳市场履约范围的企业要首先明确碳资产管理的重点,一方面要完善碳资产的管理体系,包括搭建内部的碳管理制度、研究制定交易履约策略、强化团队能力建设等,降低企业的综合履约成本,另一方面要紧跟碳市场政策变化,及时分析研判碳市场对于行业企业发展的综合影响,识别行业关键的减排路径,推动企业发展的低碳转型。
同时,我国碳市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交易的透明度不足,企业在参与碳市场交易中应提升风险管理的意识,预防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波动甚至违约欺诈行为带来的经济损失,通过制定内部风险管理制度、综合运用碳金融工具等方式降低潜在等风险,保障碳资产的保值增值。
中创碳投助力企业
从容应对全国碳市场的解决方案
01 碳投研产品
中创碳投基于十余年碳市场研究经验和定量的碳价预测模型,推出全国碳市场深度投研产品,为企业参与全国碳市场、开展碳资产管理、制定碳交易策略提供参考,已协助客户参与碳交易获益累计超过1亿元。该产品包含行业动态、市场资讯、深度分析、碳交易策略等7大服务,能够帮助企业了解全国碳市场的风险所在,预防因信息滞后在碳市场中吃亏,避免错过有利的交易时机,为企业碳资产管理提供更安全的护航。
2022~2023年,中创碳投为某大型能源集团提供全国碳市场履约咨询综合服务,基于对该集团的配额盈缺分析和碳价预测模型,制定了“提前购买、分散采购”的履约策略,同时协助对接碳配额采购资源,帮助该集团在全国碳市场第二履约期节省约1亿元的履约成本。
02 碳管家服务
为更好的帮助企业客户从容应对纳入全国碳市场,完成碳数据监管、报送和核查以及碳配额的履约要求,中创碳投提供管家式的碳托管服务,服务包括:碳盘查及MRV代理服务(基于为企业搭建的碳数据治理体系,提供数据报送、盘查报告及应对核查服务)、碳履约及账户托管服务(针对企业在全国碳市场的履约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内容,保障碳配额履约清缴100%合规的基础上实现碳配额避险增值)。每个服务期,为企业客户提供年度碳经营报告,并编制次年碳预算。让客户对碳管理这本账算得清楚、管得明白。
03 能碳数字平台
基于物联技术、大数据技术和标准行业温室气体核算模型,为企业搭建一体化能碳数字管理平台,实现碳排放源管理、活动水平数据自动采集、碳排放数据实时核算和自动报告、碳效益多维分析、碳资产综合管理、配额缺口预测和履约目标偏离预警,助力企业高效碳数据治理、碳资产管理,从容应对全国碳市场的要求,助力企业实现合规、降本和增收。
面对纳入全国碳市场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企业应采取更为积极的行动,进行碳排放家底的评估、实施专业的碳数据治理和碳资产管理、制定积极的减排战略,适应碳市场要求、用好碳市场工具,实现监管合规、风险可控、成本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