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创碳投总经理唐人虎受邀参加创业邦2021 DEMO WORLD 世界创新峰会

5月27-28日,创业邦2021 DEMO WORLD 世界创新峰会在上海•中国船舶馆全新亮相。2007年以来,由创业邦打造的DEMO CHINA创新中国春季峰会连续十三年为高成长企业创新搭建高规格交流平台,已经沉淀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创新峰会之一。今年,DEMO CHINA创新中国春季峰会升级为DEMO WORLD世界创新峰会——大企业创新与创投生态峰会,将与参会嘉宾们共同探寻各行业发展的新机遇与新风向。
在峰会现场,落基山研究所董事陈济、中国石化资本董事总经理孙荣涛、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唐人虎受邀参与《探寻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主题圆桌论坛。

本场圆桌论坛主持人为创业邦主笔房煜,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关于碳中和与碳达峰的话题:
No.1
提问:上海在2025年有一个碳排放的目标,其实我们知道整个中国提出的目标是在2030年之前达到碳达峰,2060年之前达到碳中和,两个目标的间隔是30年,而发达国家完成这两个目标的跨越是50到60年,这是个比较紧迫的任务。但是也有人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了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了美国,这一次双碳的转型对中国也是一个机会。
所以请谈一下,从宏观角度来看,双碳目标的完成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它的机遇和挑战?
唐总:碳达峰是中国目前应该做也必须做的,也是能做得到的。但就碳中和而言,把现在全世界所有的技术拿过来,在中国可能都很难去解决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地级市的碳中和诉求。因此碳中和还有赖于我们未来几十年,在追求一个长期目标过程中不断去迭代技术。
我们可以有一个很好的愿景和目标,但是达到目标的过程要尊重科学,特别是要具有节奏。我们为什么要做双碳这件事?做这件事是为了发展,我们是要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这可能是更重要的核心。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能源以煤为主,去年的能源消耗中有50%左右是煤碳,还有20%左右是石油、天然气等化学能源。如果在未来一段时间达到全部是非化石能源利用,以目前的技术是做不到的,除非不计代价。但碳现在是全球产业资源的政策,不计代价不太现实。
所以我认为碳达峰是可以首先做到的,我相信我们的决心,在十年期间可以引起广泛性的社会变革。但是碳中和还需要新技术的出现以及新材料、新产品不断出现,不断的迭代才能做得到。
No. 2
提问:唐总,中创碳投也从行业咨询的角度出发积累了很多的案例,您觉得从场景落地的角度来看,现在有哪些比较好的机会?
唐总:我先讲一个大背景,社会上的碳是怎么来?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都在说整个世界的产业政策在推动绿色化,我们国家也在推动产业绿色化。绿是一个形容词,需要有可比性,比如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金和银是绿和青的一个对比。不同地方的绿是不一样的,上海的绿、北京的绿、兰州的绿、福建的绿,因此就需要一个锚定物,碳就担当了这种角色。
首先,全球任何地方的碳带来的影响是一样的,其他污染物都不具备这个特点。第二,它比较稳定。因此它就成了锚定物。它成为锚定物之后在若干行业当中就形成了一个产业要素,多了这个要素之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企业就有了不一样的竞争力,会带来整个产业的重构,这就是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这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系统性变革”的原因。
现在首先要知道碳排放的数量以及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模式甚至不同的项目的碳是从哪来的,然后才能考虑到哪去,这是特别重要的环节。另外整个排放分成几个部分?直接排放、间接排放、供应链的排放,不同的排放来源到底怎么去检测?参会时经常听到为实现碳中和用了多少新能源,但是大家仔细想一想这个模式,新能源在电力系统的脱碳是解决间接排放的过程,作为抵消机制改善电力排放没有任何问题,对碳达峰和碳中和是有帮助的。
但是怎么抵消正排放呢?开车用油是直接排放,怎么用风和光抵掉呢?答案是抵不掉的,因此还要负排放的东西来做平衡。所以大家不要在一个环节关注碳排放,应该把若干的环节匹配起来,在整个架构中知道哪些在排放,哪些过程是供应链的间接排放,哪些可能是负排放的。大家应该在这些领域中去下功夫,以真正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这里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场景,特别是在中国,我们拥有最先进和最广泛应用的电力行业技术,我们场景多、适应力强,可以不断去迭代。
因此,在绿色数字化的领域和数字资产化的领域,我们去下功夫,去研究碳的可比性,这是非常好的,也是目前正在落地的东西。
No. 3
提问:新能源,这个词十年前是非常热的,按现在话来说也是一个风口。今天提到了碳达峰和碳中和之后,政府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曾经在投资也好或者创业也好,碰到过一些问题,今天如何避免呢?
唐总:第一个观点,双碳目标是40年的事,大家回想一下在中国40年的事情有哪些?40年的事我想了想只有两个,一个是改革开放还有一个是计划生育,这是40年的事情。40年的事情第一目标要清晰,第二政策要稳定长期,路径要相对更明确,其他就交给产业和市场去办。
而碳领域我觉得和新能源有类似的地方,但又不太一样。碳领域我个人认为不是一个产业,是碳+的事情,我们各个产业都会与碳相关,只要你用化石能源,碳就会无孔不入,这是我的第二个观点。
第三个观点,从今往后的十年,做碳领域和新能源不一样,做碳是赚钱的,我们现在所做的努力是在政策明晰的情况下进行的。比如说自备电厂的装机容量大概是1.4亿千万,比大电厂差将近20%到30%。因为种种原因它并没有去提升效率,现在在碳的目标下必须要提升效率了,这就是巨大的提升,所以说碳合规能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