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月26日-8月28日,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主办的2023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2023WCCEE)在德阳举办。大会共有1400余名国内外嘉宾参会,176家全球领军企业参展。会议期间,由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全球创新科技网络ESG与碳中和投资指导委员会共同编写的《全球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蓝皮书(2022-2023)》作为重要成果之一发布。

《蓝皮书》连续第二年在WCCEE发布
8月26日上午,2023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在德阳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致辞并宣布开幕。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欧盟委员会前主席、葡萄牙前总理巴罗佐先后致辞。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主持开幕式。
本次大会聚焦“绿动地球 智造未来”主题,呈现“11+8”示范应用场景,并围绕清洁能源开发、新型储能技术等主题设置8个高峰论坛。在大会主论坛上,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全球创新科技网络ESG与碳中和投资指导委员会统筹并与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以及有关专家组成编委会,编制形成《全球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蓝皮书(2022-2023)》(以下简称《蓝皮书》)正式发布。
这是继去年发布《全球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蓝皮书(2021)》后,连续第二年在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上发布《蓝皮书》。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法布里齐奥·霍克希尔德在大会上点评:“《蓝皮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发展指南,希望通过这套书推动全球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实现绿色、安全、多元、弹性、可持续发展,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蓝皮书》内容全面更新,关注清洁能源装备产业新热点
在去年的基础上,本次《蓝皮书》进行了全面更新。《蓝皮书》全套仍包含总册和七个分册。除了保留全球清洁能源现状分析、光伏装备产业和风电装备产业分册外,将过去两年的发展热点:氢能装备产业和新型储能装备产业分别单独成册,同时原有的生物质装备和水电装备合并至其他清洁能源装备分册。此外,紧扣大会“智造未来”的主题,首次引入了清洁能源装备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分册,详细阐述“数智技术”在清洁能源各领域的应用场景。

《蓝皮书》包含:
《全球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蓝皮书(2022-2023)》
《分册1:全球清洁能源现状分析报告》
《分册2:光伏发电装备产业发展报告》
《分册3:风能发电装备产业发展报告》
《分册4:氢能装备产业发展报告》
《分册5:新型储能装备产业发展报告》
《分册6:其他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报告》
《分册7:清洁能源装备产业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报告》
在具体内容上,《蓝皮书》结合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的能源形势和产业发展趋势,全面更新了数据和资料,梳理了全球清洁能源利用和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的现状,并就全球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链、技术创新趋势、企业投融资表现、能源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以及在全球能源治理新阶段下的新发展机遇与挑战等进行专题分析,对清洁能源装备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蓝皮书》通过新特色解读能源治理新阶段下的清洁能源装备产业
2022年以来,疫情、地缘政治叠加气候目标的严峻驱动全球进入了能源治理的新时代,国际能源贸易和供需结构面临着重塑,能源安全和供应链安全的重视程度达到了新高,全球实现净零碳排放的目标也面临新的挑战。在全球能源治理新阶段下,为了对全球清洁能源装备产业提供详细全面的分析,本次《蓝皮书》突出了以下四个新特色。
新趋势:持续追踪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链变化与技术创新。《蓝皮书》涵盖了风电、光伏、氢能、新型储能以及其他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全产业链、多维度的发展现状;并结合碳中和目标,分析了CCUS等相关产业,持续追踪近一年半全球清洁能源装备的技术创新与发展新趋势。

新阶段:全面分析全球能源治理新阶段对清洁能源装备产业的影响。《蓝皮书》梳理了在疫情和地缘政治冲突下全球能源供需格局的变化,并深入分析其对清洁能源及其装备产业的影响,包括清洁能源装备的供应链安全、原材料供需及绿色贸易壁垒。

新洞察:关注投融资领域清洁能源装备企业的多维度表现。此次《蓝皮书》在整理各清洁能源装备产业投融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盘点了清洁能源装备产业投融资重大事件,洞察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典型上市公司的表现,并针对国内外和各个产业链环节总结了企业在ESG领域的亮点表现与评级结果。

新内容:首次分领域给出清洁能源装备产业的TOP50企业名录。本年度《蓝皮书》在总册中以附录的形式,基于公开披露的2022年营业收入,梳理出光伏、风电、氢能、新型储能、其他清洁能源和能源数字服务六大行业领域的清洁能源装备企业TOP50名录,作为为全球清洁能源装备重点企业的资料参考。

《蓝皮书》的持续发布得到了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组委会的支持。希望本书的编制和发布能够为相关部门和企业在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领域开展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中创碳投也将继续在清洁能源装备领域为政府、行业和各类企业、机构提供优质服务,助力“双碳”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