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创观点 | 两会声音:垃圾分类全国是否应统一标准?
2020年是环境治理的关键一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9部门2019年4月联合发布的《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提出自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通知要求,到2020年,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垃圾分类的标准”无疑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建议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垃圾分类标准,按照有利于居民“认得清、分得明”的原则,结合垃圾分类后续处理程序,尽快将先行试点城市实践中积累的有益经验上升为全国统一标准,以最大程度方便各地群众分类投放。
那么,对于垃圾分类来说,标准如何制定更为恰当,是因地制宜还是全国统一标准?
一、垃圾处理,分类是第一步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垃圾生产大国。早在2004年中国就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垃圾制造大国。中国目前全国生活垃圾年产量为4亿吨左右,并以大约每年8%的速度递增。垃圾分类是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浪费的有效手段之一。垃圾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既快又好地处理(分解)垃圾。从实践来说,垃圾是否可以回收取决于回收站本身分类处理垃圾的能力和技术。粗略统计,一顿废纸可制造出850公斤好纸,节省木材300公斤,比等量生产减少污染74%。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只要我们认真按标准分类投放垃圾,不仅为后续垃圾的分级分类处理带来很大便利,也极大的促进了将垃圾变废为宝。
二、北京标准 VS 上海标准
说到垃圾分类标准,两个热门城市北京和上海的标准似乎不尽相同。上海作为实施“垃圾分类”试点的先行城市,从2019年7月1日开始实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明确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四个标准进行分类。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于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步入了法治化、常态化、系统化的轨道。北京的分类方法是“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其中,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的归类标准及对应垃圾桶颜色完全一致。略有不同的是另外两类垃圾的定义及对应垃圾桶的颜色,但是通过表格内容的对比可以看出,北京分类标准中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别与上海分类标准的湿垃圾和干垃圾相对应。因此,北京和上海的分类标准并没有本质的差别。
北京市城管委证实,北京与上海垃圾分类标准的区别在于分类名称的不同,而投放、运输、处理的操作都是一样的。生活垃圾经过分类后,“厨余垃圾(湿垃圾)”由专门处理厂处理后主要用于堆肥。“可回收物”由再生资源企业回收利用。“其他垃圾(干垃圾)”主要送至焚烧厂发电,少量进行填埋。“有害垃圾”将被运送至专门回收处理设施进行无害化处理。厨余垃圾(湿垃圾)的末端处置的第一个步骤是粉碎,考虑到硬贝壳类、大棒骨这些不易被粉碎并且会对粉碎刀片造成损害,还有像粽子叶这些长纤维结构容易缠绕机械元件,对末端处置带来影响,所以在归类中将它们放在了其他垃圾(干垃圾)。
北京市要求的垃圾分类并没有像上海一样区分干湿垃圾,也不要求定时定点投放,很大程度的提高了分类标准的“便民性”,该分类标准充分发挥了其他垃圾的“容错性”,如果民众无法特别精准地判别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可以将之置于其他垃圾中。
此外,北京和上海垃圾分类违规处罚的标准也略有不同,相比于上海市在2019年强制推行垃圾分类时的雷厉风行做法,北京制定的措施相对显得柔性。对于居民未落实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违法行为,北京市采用教育劝阻、书面警告与执法处罚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条例》规定,个人未按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同时拒不听从劝阻的,城管部门将给予书面警告,再次违反规定将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对于单位责任主体不按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城管执法部门将责令立即改正,处1000元罚款;再次违反规定的,将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三、全国统一垃圾分类标准可行吗?
事实上,2019年11月1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新版《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明确将原来的六大类标志调整为四大类,即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其中,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又可称为湿垃圾和干垃圾。六大类中去除的部分是大件垃圾、可燃垃圾和可堆肥垃圾,加入的类别是厨余垃圾。值得注意的是,新版国标为推荐性标准,并非强制性标准。


为更好的帮助公众进行垃圾分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出的“全国垃圾分类”小程序已正式上线运行。“全国垃圾分类”小程序覆盖全国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市民可通过小程序查询生活垃圾分类,并直观看到各城市当前分类标志情况和新标准标志调整情况。

生活垃圾如何分类,需要充分考虑前端投放、运输与后端处理能力的匹配度,主要取决于末端处置工艺技术和能力。因此,我们不必过分纠结于分类的标准、类别名称,因为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垃圾特性的变化、处置利用技术的进步,垃圾分类标准也会予以调整。全国统一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标准、标示语、垃圾桶颜色,会在很大程度上方便各地群众标准化地分类投放垃圾。但是不论是标准的统一,还是出台垃圾分类基本法,垃圾分类最重要的环节是实现全民参与。真正推进垃圾分类的落实,不仅需要规则与监督,更需要公民观念的建立与垃圾分类教育的推进。根据相关调查,居民的垃圾分类意愿并不低,但“分类标准不清或太难”以及垃圾“先分后混”的现象,导致民众普遍参与度不高。因此,想办法解决这两个问题才是长久地推行垃圾分类的重中之重。
而做好垃圾分类其实也很简单,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举手之劳,让我们为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共同努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