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正在研究将煤层气纳入碳交易市场
生态环境部正在组织修订《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技术规范,研究将煤层气开发利用项目作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进入市场获取减排收益。据了解,煤层气是产自煤层、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非常规天然气。加大煤层气开采对于减少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扩大天然气供给、降低环境污染、促进“双碳”目标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广阔,目前受制于开发利润低、投资回报慢,总体发展缓慢。目前与现有与天然气相关的核证减排量(CCER)方法学共计 6 项,可用于具体核算煤改气、燃气发电、燃气热电联产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其他天然气减排项目也可单独开发方法学。
全国煤炭交易中心:贯彻落实 2022 年下半年电煤中长期合同监管台账政策要求,做好履约数据报送工作
9 月 7 日,全国煤炭交易中心发布《关于贯彻落实 2022 年下半年电煤中长期合同监管台账政策要求,做好履约数据报送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严格执行电煤中长期合同价格政策,有合同须全部按照国家和地方明确的中长期交易价格合理区间4或“基准价+浮动价”价格机制签订执行,进口煤应急替代合同和重点贸易商补签合同分别按各自有关价格政策签订执行。
其中,进口煤应急替代合同价格应严格按年度中长期合同价格*50%+市场煤价*50%的原则分月度确定和执行,最高不应超过年度中长期合同价格的 1.25 倍,不符合要求的应在后续履约中予以纠正。
海关总署:8 月全国煤炭进口量同比增 5%
9 月 7 日,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中国 2022 年 8 月份进口煤炭 2945.6 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 140.4 万吨,增长 5.0%,环比增加 593.3 万吨,增长 25.22%。
8 月份煤炭进口额为 411090万美元,同比增长 32.11%,环比增长 8.65%。据此推算进口单价为 139.56 美元/吨,同比上涨 28.63 美元/吨,环比下跌 21.29 美元/吨。
2022 年 1-8 月份,全国共进口煤炭 16797.8 万吨,同比下降14.9%,降幅较前7月收窄3.3个百分点;累计进口金额2633110万美元,同比增长 53.1%。
首钢集团:发布“双碳”工作方案
近日,首钢集团下发《关于推动首钢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的通知。
《工作方案》提出推动首钢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主要目标:到 2025 年,建立健全节能降碳体系,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满足政府“双碳”目标任务要求,吨钢综合能耗降低 2%以上。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取得积极进展,技术24创新方面取得 1-2 项突破性成果。力争实现碳达峰。
到 2030 年,节能降碳体系更加科学规范,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满足政府“双碳”目标任务要求,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明显进展,突破深度脱碳技术瓶颈。到 2035年,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力争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峰值降低 30%。
全球首次3 座全球最大 LNG 储罐同步升顶
9 月 7 日,江苏盐城滨海港工业园区,3 座 LNG(液化天然气)储罐穹顶通过气压托升至 60 米高的罐顶,这是全球首次 3座 27 万立方米 LNG 储罐同步升顶,标志着我国超大型 LNG 储罐设计建造技术和项目管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作为 LNG 产业链的核心装备,LNG 储罐造价高昂,对安全性的要求极高,设计建造工艺十分复杂,是能源领域的尖端技术之一。
此次 3 座储罐成功同步升顶,不仅证明了我国超大型 LNG储罐设计建造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也为大规模、批量化建设LNG 储罐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是全球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的 LNG 接收站项目,一期工程共建造 4 座 22万立方米储罐和 6 座全球最大的 27 万立方米储罐,总罐容 250万立方米。2023 年底全部投产运行后,LNG 年处理能力将达 600万吨,相当于气态天然气 85 亿立方米,可供江苏全省民生用气约 28 个月。
澳大利亚:通过气候变化法案,净零排放目标写入法律
9 月 8 日,澳大利亚通过了 10 多年来第一项重大的气候变化法案。它将排放目标编纂成法,首次将到 2050 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写入法律。报道称,这项立法是澳大利亚新组建的中左翼工党政府做出的一项重要竞选承诺,旨在将碳密集型经济的排放量从 2005 年的水平减少 43%。
世界气象组织: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气候风险日益加剧
9 月 7 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2022 年世界气象组织空气质量与气候公报》,突出强调野火的影响。这份最新年度《公报》报告了空气质量状况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密切关联,探讨了温室气体高排放和低排放情景下一系列可能的空气质量结果。报告指出,预计本世纪热浪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增加以及相关野火的增多可能会使空气质量恶化,损害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污染和气候变化的交互作用将给数以亿计的人们带来额外的“气候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