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论述过《ICT行业在双碳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文中提到ICT行业面临着业务需求增长带来的耗电量的快速增长,而自身对于其他行业的减排赋能却无法衡量。为了解决这个碳排放责任分配的矛盾,近期“碳手印”这个概念频频被互联网巨头搬上舞台。
什么是碳手印
“产品碳足迹”是衡量产品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的排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的指标。与之相对的,芬兰国家技术研究中心(VTT)及LUT大学于2016-2018年推行了碳手印这个概念,用来反映产品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正面影响。“碳足迹”概念给出了一个简单直接的目标,即尽可能将碳足迹降到0,达到近零碳排放。而“碳手印”概念给出的目标更长远,更具想象空间,衡量一个产品帮助其他事物减少了多少碳排放这件事本身就是没有上限的,可以通过工艺优化,供应链管理,利用技术进步等措施不断迭代创造更高的碳手印。值得注意的是,减少自身碳排放只能算作减少“产品碳足迹”而并没有使碳手印增加,增加碳手印的方式是利用产品的使能效应,影响其他行业的碳排放。

为什么需要碳手印
一般来说产品的环境影响评价是通过对其生产工艺的测算和建模来评估产品、服务或组织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即评估使用的资源、能源引起的碳排放。为了确保整体环境影响的最优化,基于生命周期这种思维方式的模型算法受到广泛的应用。这些方法完全遵循ISO生命周期评价标准(ISO 14040-44:2006)、碳足迹评价标准(ISO 14067: 2018)、和水足迹评价标准(ISO 14046:2014)的指导。然而,以目前的形式进行的产品生命周期评估并不能给出积极的环境影响评价。一些行业或公司已经着手通过向大众科普“碳手印”来传达他们的产品对环境的益处,其中最积极的就是ICT行业。然而,由于各个公司评价碳手印的方法各有不同,导致对他们的减排能力论证变得很困难,而且,其影响面涉及的如环境、经济、社会等维度和范围越广,对碳手印的量化就越具有挑战性。通俗来说,公司需要将自己产品的碳手印计算得越大越好,这样当客户开始使用产品时,他们自身的碳排放也会相应减少。
怎样才能生成碳手印
许多不同的机制可以促成碳手印,例如更高效的材料和能源的使用,更换或避免不必要的材料,减少浪费,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或使用二手商品,或以上这些行为的任意组合。作为碳手印的直接贡献者,碳捕获和封存技术可能也会越来越重要。

碳手印的主要影响因素
碳手印的产生可以通过提供一个比基准线方案碳足迹更低的“碳手印方案”,或者通过帮助客户减少产品使用程中的碳足迹,或者两者都可以同时进行。
VTT官方给出的例子是:面包店可以通过改变包装使用的材质,如使用生物材质、可降解塑料、甚至不使用包装袋,来形成不同的减碳措施,量化这些措施为面包店、每单位面包产品、及包装行业带来的碳足迹变化,因而可以更精确的比较各方案的碳手印差异。
碳手印如何计算
碳手印的计算和专注于温室气体排放计算的LCA方法学息息相关,能够进行碳手印计算的公司需要对LCA或ISO 14067标准有较深刻的理解。此外,参与计算的咨询人员需要对生产工艺环境非常了解,以方便设置基准线场景,需要专家对于产品本身,产品市场及其使用场景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或调研。碳手印的计算涉及四个阶段共十个步骤,计算分步如下图所示。

碳手印的阶段及步骤
01
识别产品用户
如果产品没有用户使用的话就没法生成碳手印。而用户使用产品的方式不同,地理位置的差异也会对碳手印造成影响,因此第一步首先要做的便是识别用户,并根据行为及地理位置对用户进行分类。
02
识别潜在碳手印影响因子
识别产品通过怎样的方式影响了用户的碳排放,并列举积极的影响因子。在进行大规模的实地调研前需要对可能的碳手印影响因子进行初步评估和筛选,一旦开始进行大规模调研,产品的各个影响因子可能会因为细微的调整而频繁变更,增大本阶段的工作量。
03
设置基准线场景
为了能够量化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必须确定一个基准线场景作为各措施比较的基础。一般产品基准线设置需要满足如下的要求:
- 各场景下产品提供相同的功能
- 各场景下产品用于相同的目的
- 各场景下产品在市场上皆可用,并在预设的时间段和地理区域内可用
- 以一致的方式进行评估(数据质量,典型性、系统边界、假设条件等)
由于基准线场景的设置显而易见的会对整体计算结果造成影响,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使用“表现最差的场景”作为基准线。然而当产品作为新产品发布上市,或在其销售的不同阶段时,基准线的设置也会有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酌情考虑。
04
设置公式单位
公式的设置直接影响产品碳排放的量化方式,比如汽油带来的碳排放按照“千克二氧化碳每单位产品”、“年度排放量”、“千克二氧化碳每千米”作为单位时带来的结果必然是不同的。具体信息可以参照ISO 14040-44。
05
设置系统边界
碳手印的边界设置采用LCA边界设置指南的方法及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在碳手印的方法中,有必要将产品使用阶段,或预期的消费者使用阶段,也包括在系统中。此外,在大多数情况下,产品生命周期结束阶段对整体结论也有相当的影响,因此也需要将其列入边界内。边界的设置方式可以参考ISO 14040-44和ISO 14067。
06
设置数据需求和来源
在设置系统边界后明确数据需求和来源即可开始进行数据收集。在基准线情景和碳手印情景中,关于主要因子的碳排放贡献数据必须切实反映现有操作环境的实际状态。此外,基准线解决方案和碳手印解决方案的数据需要处在相同的时间框架内。
07
计算产品碳足迹
使用ISO 14067中提供的碳足迹模型及公式对各个情景进行计算。
08
计算产品碳手印
计算方案或情景是否可以生成碳手印需要将不同的方案与基准线情景做对比,如果其碳足迹比基准线情景碳足迹小则可以生成碳手印。其公式如下:
- E产品碳手印=E基准线情景碳足迹 - E碳手印情景碳足迹
- E产品碳手印 :产品在客户使用时生成的碳手印
- E基准线情景碳足迹 :基准线情境下客户使用产品生成的碳足迹
- E碳手印情景碳足迹 :碳手印情景下客户使用产品生成的碳足迹
09
复核碳手印结果
如果需要B2B或B2C场景下使用碳手印结果进行对标或披露,根据ISO 114040/44对于LCA的要求,需要根据多项标准对于核算结果进行复核。结果复核的行为也可以帮助验算计算过程正确与否,因此建议不论任何情况都进行结果复核。
10
成果讨论交流
一般意义上碳手印会被作为销售或公司形象宣传的工具。对于客户来说,选择披露碳手印的公司可以作为他们自身减少碳足迹的一个方式。对于如何更好的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碳手印结果,需要参考官方的《碳手印指南》获得较详细的指导。
碳手印会为企业带来什么
碳手印的主要目的是评估产品被使用时对温室气体造成的正面影响,它可以被应用于如下几个方面:
- 市场营销和传播
- 向决策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和建议
- 识别改善客户产品气候性能的机会。
例如ICT行业的企业或产品就相对而言比较需要做碳手印。除了在沟通和销售上的赋能,碳手印更可以为企业指出潜在的发展方向,并以量化的数据结果支撑后续的决策制定。企业因此可以先行一步,应对未来的潜在碳排放压力,提前拥抱市场机会及挑战。碳手印在各个行业的方法学构建和标准的开发还处于初步阶段,需要头部企业行动起来,带领行业进行探寻。
参考文章:
Pajula, T., Vatanen, S., Pihkola, H., Grönman, K., Kasurinen, H., & Soukka, R. (2018). Carbon Handprint Guide. VTT Technical Research Centre of Finland.
晓燕《“碳手印”,让绿色与发展不再矛盾》通信产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