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由凤凰卫视、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WWF)主办,落基山研究所(RMI)、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C Team)联合主办的“零碳使命国际气候峰会2022”在北京召开,凤凰网财经进行全程报道。
本届峰会以“绿色发展,碳路中国”为主题,盛邀近70位政商学界顶级嘉宾,共商低碳转型与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切实有效的有关行动。

北京中创碳投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企业公益项目负责人高文欧
峰会上,北京中创碳投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企业公益项目负责人高文欧用别开生面的形式分享了“如何让气候教育变得更有趣”。她首先讲起了自己接触这一领域的故事。她的父亲,一位在气候变化领域奋斗了40多年的科研工作者,在南京气象学院学习、工作、生活。从小在这里长大的高文欧,3岁就见过观测气象用的多普勒雷达,从而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开始关注神秘、有趣的气候变化议题。
工作以后,高文欧发现,气候变化的严峻性和青年认知之间仿佛有一条鸿沟,如何用有趣的方式推进气候变化教育?这一直是她思考的问题。她介绍,2016年起,中创碳投开始做针对青年群体的气候教育项目;2017年,中创碳投北极熊教育公益项目正式成立,把培养有责任感的未来气候行动者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一部分。“在开展北极熊效益项目的这些年,我们始终探寻创新的教育形式,学习青年人的语言去跟他们沟通。”她说。
为了用更直观的形式说明自己探索出的教育方法,她在现场带领与会嘉宾玩儿起了剧本杀。“作为排放大国之一的M国在积极探索如何利用市场机制和政策工具来控制国家的碳排放。你,现在就是我们故事中的主角——M国一家大型电力生产企业的负责人……”她用引人入胜的语调将人们代入角色,并请大家在不同时间、不同的碳排放政策背景和企业状况下,选择不同的生产策略。
“我们希望通过剧本杀的形式拉近气候变化与青年群体中间的距离。”几轮游戏过后,高文欧说,“当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在意识深处,强烈地把一个美好、可持续的世界当成理所当然的时候,我想我们的气候教育就成功了。”
以下为高文欧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是文欧,在气候变化教育领域已经工作8年了,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如何让气候教育更有趣。
图片中展示的是一个多普勒雷达,它是用来观测气象的。在我三岁的时候就认识了它。这张照片拍摄于自南京气象学院,现在改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大气科学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

我的父亲,一位在气候变化领域奋斗了四十多年的科研工作者,曾经在这所学校读书、工作和生活,而我也在这里长大。
在我的印象中,那里有着一片绿绿的草坪,旁边有着一个高高的塔,塔上面还有个圆球。我问父亲“这个是什么?”父亲告诉我,这个是用来观测气象的。虽然当时的我并不能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但是我知道,我的父亲在做一件很神奇、很有趣的事情。我想从那时起,对气候的关注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我的心里。气候变化议题伴随着我的成长,它的神秘、有趣也一直吸引着我。
毕业以后,我获得了在中创碳投实习的机会,这是一家气候变化领域的咨询公司,从此也开启了我的气候变化从业之旅。
最初,我的工作是市场助理,会撰写一些科普文章,阅读量是我的KPI之一。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的、专业的议题,如何用简单、有趣的语言来讲述,拉近它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让更多的人愿意去了解、关注这个议题,是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
于是我开始做不同的尝试,贴热点、跨领域、讲段子,用大家喜欢的方式向公众科普气候变化知识。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还专门去上了一节“互联网运营与文案写作”课程,这则招生文案,也成为了我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跨界尝试。

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我的KPI并没有。在气候变化领域工作越久,越会觉得自己做的这份工作有价值、有意义。但是从小到大一直吸引我的这个议题,为什么感觉始终离大家那么遥远呢。或者说如果你不是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气候变化”可能永远都不会成为你选择的聊天话题。
但是,想想我们现在经历的这些气候灾害,气候变化真的离我们的生活那么遥远吗?
2015年,由于工作原因,我有幸去巴黎参加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在这座浪漫轻松,充满文艺气息的城市,我不仅亲身感受到了国际气候谈判的紧张严肃,更让我看到了全球青年们的那些充满激情和创意的气候行动。
这时候的我意识到,原来有那么多年轻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说着不同的语言,但都在参与着“保护地球”这一件伟大的事;原来气候变化议题以有趣、有创意的形式去展现,是这么的有感染力、有生命力。

这次巴黎之行使我深受感动、鼓舞,但同时也感到遗憾,在这个严峻的国际议题中,我们很少能看到中国青年的身影,听到他们的声音,气候变化的紧迫性与青年认知之间仿佛有一条巨大的鸿沟。问题出在了哪里?是他们不愿意去了解,还是我们做的远远不够?
作为气候变化领域的从业者,我们决定向前迈一步。2016年,我们开始做面向青少年群体的气候教育科普活动,2017年,“中创碳投北极熊教育”公益项目正式成立,培养未来有责任感的气候行动者,也成为了我们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一部分。在开展北极熊教育项目的这几年,我们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学习用青年人的语言和他们对话,面对气候变化这个专业、深奥、跨学科、跨领域的复杂议题,我们一直坚守的理念就是,做有趣的气候教育!
剧本杀是近年来很流行的一种演绎式的游戏形式,玩家需要先选择游戏中人物,阅读人物对应的剧本后,根据剧本中的故事线索完成特定任务,任务可能是破一桩案件、还原一个故事、或者玩一些小游戏等等。如果你没听说过剧本杀也没关系,接下来,我将带你体验一场特别的碳交易主题剧本杀。
在我们的剧本中,你会先听到这样一段开场: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全球气候加速变暖,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尽最大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了全人类的共识,也是我们拯救地球的唯一方式。世界排放大国之一的M国,正在探索如何利用政策工具和市场机制来降低国家碳排放。
现在,你就是剧本中的主角,M国一家大型电力生产企业的负责人。作为企业负责人,赚钱是你的核心目标,当然,你也要使企业的运营管理满足政府的监管。多年的经验让你对现在的工作游刃有余,但很快你将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你们企业的基本情况如下:企业每年最多可以生产10个单位的产品,每单位产品可获得10元利润,同时产生1吨二氧化碳排放。
我们的故事发生在2023年,你听说M国正在考虑低碳转型,未来可能会对企业的排放量进行管控,但目前你还没有收到具体的通知。现在需要你制定2023年的生产计划,你的策略是?
A. 全力生产,生产10个单位的产品
B. 未雨绸缪,生产8个单位的产品
作为企业负责人,你会怎么选择?在没有碳排放管控的情况下,大部分玩家都会选择全力生产,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现在我们来到了2024年,国家要求企业减排,把排放量降低为上一年的60%,超出的排放量要支付减排成本,每家企业的减排成本都不一样。你企业的减排成本是15元/吨。今年你的生产策略是?
A. 减产60%,生产6个单位的产品
B. 生产10个单位的产品,支付减排费用
作为企业负责人,这个时候你又会如何选择呢?在这个阶段,企业一般是根据自己的减排成本来决定生产,如果减排成本过高,多数玩家会选择减产。我们也可以看出,如果政府强制减排,企业的减排成本又比较高的话,对企业的实际利益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2025年,M国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在碳交易试点阶段,政府每年会给企业发一定量的碳排放许可,企业每排放1吨CO2需要使用1个碳排放许可,如果超额排放,政府将按照50元/吨进行处罚,企业也可以在碳市场上买卖碳排放许可。
今年政府给你们企业发了6个碳排放许可,你今年的生产策略是?
A. 只生产6个单位的产品
B. 生产10个单位的产品,并去碳市场购买碳排放许可
作为企业负责人,这时候你会怎么选择?如果你选择B,那我再问你一个问题,你的市场预期价格是多少?
2026年,通过多年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你们企业的减排成本降为3元/吨。今年政府给你们发了5个碳排放许可。如何利用碳交易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这个问题留给大家,你们可以去思考一下。
在真实的游戏过程中,你还会遇到政府主管部门、交易人员等碳市场相关参与方;要使用不同的交易工具和对冲工具,来实现投资组合价值最高;更有趣的是你将与不同背景、不同需求的企业展开博弈,为自身争取最大利益。在这场剧本杀中,每一位参与者都有着不一样的情景设定,故事中的每一步,你们做的每一个选择,都将影响最终的结局。
这不仅仅是一场游戏,更是一次真实的碳市场体验。我们希望通过剧本杀这种方式,拉近气候变化议题与青年群体之间的距离,把复杂的概念以有趣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帮助更多青年人去理解、记忆,并激发他们对相关议题的兴趣。

我们相信,兴趣是推动青年人探索气候变化议题的第一步,也将影响他们看待世界和自然的态度。当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在意识深处强烈地把健康、可持续的未来当作是所当然的时候,气候教育就成功了。
我有一个朋友,他叫TODD,美国人,生活在北京。有一次闲聊他和我说,他曾经是一所国际学校的英文老师,需要想各种办法来使学英文这件事变得有趣。我说“那我们的工作有点类似,只不过我是教气候变化的。”我现在都记得他当时惊讶和质疑的表情,他问我“大家真的会对气候变化感兴趣吗?”。希望未来可以用我们的行动告诉他这个答案。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