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7日,在润灵环球与诺亚控股、第一财经研究院、中创碳投联合举办的首届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TCFD气候相关财务信息评级发布暨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孙天印回顾了环境气候信息披露的国际国内最新进展并重点介绍了环境气候信息披露中的两项重要内容,分别是气候风险分析和生物多样性损失与金融稳定。孙主任在报告中阐述了“地球边界”的概念,强调了健全生态体系对于经济活动正常运行和金融稳定的重要作用,以及信息披露工作的重要性,并呼吁企业和金融机构未来提高对生物多样性损失的关注。
孙主任指出,对于企业和金融机构来讲,关注气候变化不仅是保护环境和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从自身关切出发,防范风险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因为环境气候问题,不仅关乎社会公众利益,还会影响企业财务表现,企业应该为披露气候相关风险的财务影响做好准备。当前气候变化加速,对经济带来的不仅仅是更多更频繁的气候灾害影响,从长远角度来看,气候变化还会带来劳动力下降、粮食减产等问题进而导致一系列经济上的损失。
他介绍到,根据瑞士再保险研究院最新报告的研究结果,在3.2度温升情景(一切照常情景)下,全球在本世纪中叶面临的因气候变化导致的经济损失可能达到GDP的18%,同样情景下亚洲的损失可能达到26.5%。
图 | 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损失估算
数据来源:SRI 2022
孙主任强调,在关注气候变化影响的同时,我们现在和未来也应该多关注生物多样性丧失可能带来的经济影响和金融风险。经济活动高度依赖于健全的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服务,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全与否的重要指标,生物多样性丧失导致生态体系退化,进而影响经济活动的安全运行,这样也会成为金融风险的可能来源。
根据世界银行报告的估算,仅考虑6个方面生态体系服务的崩溃就可能导致全球GDP2.3%的损失 (减少2.7万亿美元,2030年值)。即便如此,这也是个非常保守的估算;因为,计算结果只涵盖了不同国家和行业因生态体系崩溃导致的直接损失,没有包括间接损失(产业链影响的传导)。此外,值得关注的是,相对于发达国家和高收入群体而言,发展中国家以及低收入群体更容易受到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体系退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之间并非独立的两个生态问题,而是两者通过一套复杂的反馈机制互相影响。一方面,气候变化会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根据今年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结果,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5°C至2°C,预计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特有物种的极高灭绝风险至少将从2%增加一倍;若从1.5°C上升到3°C,则物种灭绝的风险将至少增加10倍。
另一方面,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对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全球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大约吸收了每年温室气体人为排放总量的56%。
图 | 生物多样性与金融稳定的关系
图片来源:孙天印 2021
孙主任介绍,当前国际上一些央行和金融机构已经开始评估自身资产面临的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金融风险,包括转型风险和物理风险,这些前瞻性的研究和评估工作为未来监管机构和政府采取相关政策行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基础。
图 | 生物多样性与气候风险之间的关联关系的案例
图片来源:NGFS-INSPIRE 2022
在绿色金融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快速推进过程中,全球经济正在越来越多加强对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关注,这个过程中也可能会由于政策、技术、市场的变化导致金融机构面临的与生物多样性丧失相关的转型风险。金融系统本身通过其贷款、投资和保险等经济活动也影响着生物多样性。经济活动和金融资产都依赖于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如果这些服务受到破坏,金融就有可能遭受物理风险。保护生物多样性连接着国家金融稳定,与我们每个人的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值得我们每人都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去践行。
润灵环球(RKS)
中创碳投控股子公司。润灵环球是专业从事企业可持续发展评级的、国内领先的第三方评级机构,从2008年开始,追踪所有A股上市公司发行的CSR报告并进行评估,迄今为止连续13年评估了累计约10000余份CSR报告,涉及约1000余家A股上市公司。
从2019年起,依据润灵环球自主研发的ESG评级标准和工具,对CSI800成分股公司的ESG公开信息进行追踪评估,连续3年累计评估了2400家A股上市公司,评级结果联合第一财经、和讯财经共同发布,并被多家国内外大学和财经研究机构采纳,作为ESG研究的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