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创观点 | 2020世界环境日:关爱自然,刻不容缓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环境日(World Environment Day)。每年世界环境日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宣传,并将重点放在极其紧迫的环境问题上。今年的世界环境日由哥伦比亚与德国合作主办,主题为“关爱自然,刻不容缓”(Time for Nature),并聚焦生物多样性,旨在呼吁制止因人类活动造成的物种加速灭绝和自然世界的衰退。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我们全力以赴应对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当下,我们同样也不能忽视愈演愈烈的气候危机及生物多样性流失问题。根据联合国2019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上100万种动植物物种正面临灭绝的风险。其中,栖息地减少、自然资源过度开发、气候变化和污染是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因此,当下的我们亟需重新思考经济体系的发展方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一、为什么生物多样性如此重要?
从巴西、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山火,到东非各地的蝗灾,再到当前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近期发生的各种灾情都无一例外的表明,人类与其生存的生命网络相互依存。
生物多样性作为支持陆地和水下所有生命的基础资源,其影响范围可以说触及了人类健康的各个方面,包括为人类提供清洁的空气、水以及富有营养的食物,加强我们对科学的理解,提供药物资源,帮助我们抵抗疾病,缓解气候变化等等。改变或删除地球生命网络中的任一元素,都会影响到整个生命系统的运行,进而产生负面影响。
中国也是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国家。得益于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中国的生物种类极为丰富,生物多样性在全球居第8位,北半球居第一位 。中国还是全球12个“巨大多样性国家”之一。可以说,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作用。
二、什么正在毁灭生物多样性?
尽管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部分是由自然原因导致,但从现在情况来看,人类活动仍是生物多样性破坏的罪魁祸首。自工业化时代以来,人类改变了地球75%的土地和66%的海洋生态系统。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和75%的淡水供应用于农作物或牲畜生产。此外,三分之一的海洋鱼类已被捕捞到不可持续的水平。自1970年以来,原始木材的采伐量增加了近一半,其中多达15%是非法砍伐的。自1980年以来,海洋塑料污染增加了10倍,平均每年有3-4亿吨垃圾排入世界水域。可以说,人类掠夺式开发正在让地球生态变得满目疮痍。
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工业废水,生活垃圾,以及人类活动导致的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也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越发的不堪重负。尤其是气候变化已经引发了更多的极端天气事件和海平面上升,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气候变化正对地球生物多样性产生危害,包括影响物种迁移、导致物种间生态失调、打破生物节律等等。根据亚利桑那大学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由于气候变化,大量地球生物面临灭绝的危险:若不加以控制和应对,到2070年,地球上一半的动植物可能面临灭绝的风险。若到此时,恐怕人类离自身灭亡也只有一步之遥了…….
三、地球正在为我们敲响警钟!
毁林、侵占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集约化农业以及加速气候变化等人类活动,已经超越了自然所能承载的极限。据国际独立组织“全球足迹网络”估算,目前全球人口每年消耗着1.6个地球的生态资源,并且在2030年之前将达到2个地球,而到本世纪中叶,需要3个地球才能满足得了人类的需求。照此趋势发展下去,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对人类造成严重影响,包括粮食系统和卫生系统的崩溃。
从燃烧了5个多月的澳大利亚的森林大火,到近4000亿沙漠蝗虫席卷了从西非到东非,再到新型冠状病毒的全球流行,无一例外都凸显了这样一个事实:破坏生物多样性,就是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系统。据估计,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10亿人因冠状病毒感染疾病,数百万人因此死亡。在所有新出现的人类传染病中,约75%为人畜共患病,即通过动物传播给人类的疾病。
人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我们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征服”的胜利,否则苦果最终将由人类自己吞噬。大自然的警钟已经敲响!
影片《流浪地球》中的一段独白,就非常生动贴切的形容了人类对生态破坏的后果:
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
2020无法重启,我们依旧要继续前行。自然灾害让我们措手不及,肺炎疫情更是让我们心力交瘁。经过了这些事情,我们是否该反思自己,我们是否应该更加敬畏自然,尊重万物生灵。
从今天起,让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减少污染物排放,做好垃圾分类,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力所能及去保护环境、守护自然,为终结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应对气候危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拥有更美好家园和更健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