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再度密集上演,土耳其遭遇创纪录的50℃极端高温,中国新疆则迎来罕见的八月飞雪。气候变化的严峻性与紧迫性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凸显,深刻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与此同时,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已进入加速期,政策迭代、技术突破与国际合作的多维联动,正在构建起绿色转型的新图景。
作为您深耕双碳转型领域的专业伙伴,我们特此梳理过去一个月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领域的关键动态,为您清晰呈现领域内的核心趋势、关键突破与潜在机遇。本期月报将聚焦政策风向、技术前沿、市场脉动、全球博弈四大核心维度展开深度解析,助力您精准洞察双碳时代脉搏,从容驾驭低碳转型浪潮,在绿色发展赛道上抢占先机。
一、政策风向: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协同发力,筑牢碳市场发展根基
2025年8月,中国在气候政策领域密集释放重磅信号,构建起 “国家顶层设计牵引 + 底层标准支撑” 的系统性政策框架。这一布局既为全国绿色低碳转型按下快进键,更从制度根源上进一步夯实了全国碳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根基,让双碳目标的推进既有顶层方向的明确指引,也有底层规则的坚实保障。

核心看点:中央发布纲领性意见,全国碳市场迈入成熟发展新阶段
8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这份文件作为本月气候政策领域的“重头戏”,明确划定了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清晰路线图,核心要点包括:
●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在确保发电行业稳定运行的基础上,逐步将更多高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生态环境部已启动研究,探索将煤层气开采等领域纳入自愿减排市场或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
●完善配额管理机制:提出构建科学规范的配额分配体系,并首次明确引入有偿分配机制——这一举措将显著提升企业的减排成本意识,推动企业强化碳资产管理能力。
● 强化监管与数据质量:对碳市场数据质量提出“前所未有”的严格要求,从制度层面保障碳市场公平、公正、有效运行,杜绝数据造假等问题。
分析与洞察
该意见的正式出台,标志着中国碳市场彻底告别初期探索启动阶段,迈入成熟化、体系化并行推进的关键发展新阶段。对企业而言,碳排放的属性已发生根本性转变:它不再仅是需被动合规的成本负担,更成为深度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资产。这一转变,正从底层重塑企业的市场竞争逻辑。
在此背景下,企业高管及可持续发展负责人亟待重新审视自身碳管理战略,提前谋划布局、主动应对市场变革;唯有积极适配更广泛覆盖、更严格规制的碳市场新机制,才能在低碳转型浪潮中获得竞争优势。
延伸看点:工业专项减排与地方标准研制同步推进
●工业领域专项行动落地:8月31日,多部委联合发布《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方案聚焦硝酸、己二酸等氧化亚氮排放重点行业,通过“源头管控+技术改造+政策激励”的组合拳,实现细分领域精准减排,是国家“双碳”目标在工业层面的具体落地举措。
●地方碳足迹标准启动研制:甘肃省生态环境厅正式宣布,计划于2025年内启动特色农产品和中药材碳足迹地方标准的研制工作。这一动作意味着碳管理正从工业领域向农业领域延伸,逐步覆盖更广泛的经济场景。未来,碳标签有望成为产品市场竞争的新核心要素,直接影响企业的供应链管理逻辑与品牌价值塑造方向。
二、技术前沿:从碳捕获到负排放,多领域创新突破点燃脱碳希望
技术创新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引擎。2025年8月,全球低碳技术领域加速突破:无论是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工业化落地,还是前瞻性负排放技术理论的体系化完善,均呈现出多点突破、纵深发展的鲜明态势,不仅为全球探索多元化、高效能的减排路径注入新动能,更从技术层面为碳中和目标的稳步落地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核心看点:CCUS领域迎关键突破,二氧化碳“变废为宝”获专利支撑
本月,四川大学联合上海浙容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二氧化碳捕集转化制烯烃的方法”专利正式落地,成为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领域的标志性成果。该技术不仅能高效捕集工业尾气中的二氧化碳,还可将其直接转化为高价值化学品——烯烃,实现了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与变废为宝。
分析与洞察
这项技术突破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化工、钢铁等长期面临减排与生产两难的“难脱碳”行业,开辟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的新路径。对传统高排放企业而言,此类“捕集+高值化转化”技术并非单纯的减排工具,更能通过碳资源的二次利用创造新增收益,成为推进碳中和的战略性技术抓手。
从全球视野看,同月北美 DeepSkyAlpha启动首个“直接空气捕获(DAC)二氧化碳地下封存”项目。该项目通过先进DAC设备捕获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后,经脱水、提纯等预处理环节,最终将其永久封存于地下深层盐沼含水层这一稳定地质构造中。这一实践并非孤立案例,而是全球 CCUS 技术产业化进程的缩影,印证了CCUS 技术已从实验室小试、中试的技术验证阶段,加速迈向“规模化布局、商业化运营”的新阶段。

延伸看点:清洁能源与负排放技术齐头并进
●核能制氢刷新纪录:田湾核电站核能制氢项目累计产氢量突破3万立方米。该项目采用PEM电解水技术,依托核电稳定清洁的电力优势生产绿氢,为氢能产业提供了零碳氢源解决方案,进一步完善了氢能产业链的低碳基础。
● 巨型水电站持续贡献减排力量:截至8月31日,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1.8万亿千瓦时,相当于折合二氧化碳减排量约14.8亿吨。这一数据提醒我们:在追逐前沿技术的同时,大型清洁能源设施的持续稳定运行仍是当前能源结构转型的“压舱石”,为短期减排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撑。
●“陆海统筹负排放”理论引发关注:8月12日,兰州大学焦念志院士在学术报告中,深入阐释了基于“微生物碳泵”理论的“陆海统筹负排放”方案。该理论提出通过生态系统管理强化海洋碳汇能力,为实现负排放这一碳中和终极目标提供了全新科学思路,充分彰显了中国科学家在全球气候科学领域的前沿思想引领力。
三、市场脉动:绿色金融创新与企业行动共振,市场化减排活力凸显
政策引导与技术突破的最终落地,离不开市场机制的支撑。8月,绿色金融工具的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深化,共同推动“市场化减排”进入新阶段。

核心看点:首单央企天然气发电REITs上市,绿色金融工具再添新成员
8月1日,国内首单由央企主导的天然气发电基础设施 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正式挂牌上市。这一金融创新将天然气发电作为“能源转型过渡品种”项目资产化、证券化,为能源转型项目开辟了“新融资渠道”,进一步丰富了绿色金融产品体系。

图源 |投资与理财
分析与洞察
REITs工具的引入,其核心价值聚焦于“盘活存量资产、释放增量空间”:一方面,通过资产证券化运作,有效激活了规模可观的绿色基础设施存量资产价值,让原本沉淀的固定资产具备了流动性与可交易性;另一方面,存量资产的盘活直接为新清洁能源项目腾出了增量投资空间,进而构建起“投资 - 运营 - 退出 - 再投资”的闭环良性循环,形成绿色资产的可持续运转模式。
延伸看点:企业ESG实践与商业模式创新双向赋能
●企业ESG表现获资本市场认可:越秀地产凭借在环境、社会及管治(ESG)领域的卓越实践,成功斩获香港品质保证局(HKQAA)可持续发展“A+”评级。这一结果印证了资本市场与评级机构对企业“气候风险管理能力”“可持续发展治理水平”的重视——优秀的ESG表现正直接转化为企业的品牌声誉与市场竞争力。
●循环经济开启商业模式新空间:针对板材等传统高消耗行业,企业正通过回收再利用、定制化绿色产品供应、联合政府及行业协会制定回收标准等多维度举措,探索循环经济商业模式。这种创新不仅能减少资源消耗与碳排放,更能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帮助企业在低碳转型中实现可持续盈利。
四、全球博弈:国际治理合作与挑战并存,南南合作彰显中国担当
气候变化作为全球性、系统性挑战,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8月的国际气候舞台上,既有多边协作的积极实践,也不乏利益诉求差异引发的博弈交锋,二者交织之下,全球气候治理格局正呈现出“合作与博弈并存、共识与分歧交织” 的多元演进态势。

核心看点:中国积极推动南南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支持
8月,中国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领域持续发力,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生态环境部于重庆成功举办“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立场相近发展中国家’研讨班”,与来自多个国家的官员、专家分享中国在能源转型、碳市场建设等领域的实践经验;同时,“非洲光带”马拉维项目的相关可行性研究亦在稳步推进,计划通过技术输出与物资援助,帮助非洲国家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能力,助力其低碳发展。
分析与洞察
中国在气候领域的行动不仅清晰展现了自身减排与国际合作并重的战略思,更通过南南合作向全球传递“气候治理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值得关注的是,在联合国《巴黎协定》第六条第四款(A6.4)监督委员会会议上,中国机构成功获准成为碳信用机制“指定经营实体”,这一突破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碳市场规则制定与治理中的核心话语权。
延伸看点:气候政治博弈与法律行动凸显复杂性
●美国气候政策连续性引担忧:据报道,美国政府网站删除了此前发布的官方气候报告,这一举动引发国际社会对其气候政策“连续性、透明度”的广泛担忧,也反映出气候议题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内部仍面临复杂的政治博弈,政策稳定性面临挑战。
●气候诉讼成为减排“新倒逼机制”:在韩国,部分农民因极端天气导致农作物歉收,正式对国家电力公司提起诉讼,主张该公司化石燃料排放是加剧气候变化的重要诱因,要求其承担经济损失赔偿责任。此类气候诉讼案件的增多,正逐步形成“司法倒逼减排”的新机制,迫使政府与高排放企业正视自身气候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