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9月22日,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两周年之际,《财经》杂志联合中创碳投发布了《中国百家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2022)》和《中国上市公司双碳领导力排行榜(2022)》。
《中国上市公司双碳领导力排行榜(2022)》是第一年发布。本文将介绍编制该榜单的方法——“上市公司双碳领导力评价体系”,重点分析上市公司在议题“碳排放管理机制”方面的表现,并结合优良实践为企业做好碳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点击上图并登录“环e查”小程序查看完整榜单
进入榜单页面点击【洞察资料库】下载完整报告
一、双碳领导力评价体系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对于公司而言,落实好双碳目标远不止准确披露碳排放这一项工作,而是需要从管理到执行的各个层面,都将低碳发展纳入考虑。而站在投资者和公众的角度,仅通过碳排放总量和营收碳强度难以衡量上市公司落实双碳目标的进展。鉴于此,我们研究建立了“上市公司双碳领导力评价体系”,来全方位评价上市公司在落实双碳目标方面的努力与成效。
我们基于中创碳投“SMART-ABC”企业碳管理框架识别了双碳目标下企业应具备的各项要素,共包含八个方面:战略规划(S)、管理机制(M)、行动方案(A)、规则制度(R)、支撑工具(T)、考核约束(A)、品牌宣传(B)与能力建设(C)(见下图)。此外,我们还参考了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工作小组(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的建议报告,评价体系纳入对气候风险和机遇的识别、评估与管理等要求。

图|中创碳投SMART-ABC企业碳管理框架
最终,“上市公司双碳领导力评价体系”由10大关键议题,35个维度,超过120个细分指标构成。

二、领导力洞察:碳排放管理机制
国内企业的碳管理需求诞生于试点碳市场和全国碳市场的相继启动,以及更早一些时期部分外向型企业和外资在华企业的推动。近年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脚步明显加速,特别是双碳目标提出后,全面深入开展碳排放管理成为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本议题设置7个评价维度,旨在评价企业是否将减碳工作纳入其管理体系,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从而得以指导支撑各类工作顺利开展。
从各上市公司对各评价维度平均得分看,百家上市公司的碳排放管理机制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是7个评价维度中仅有“高层对双碳目标的态度”得分率达到61%,其他6个评价维度的得分率由18%-46%不等,均不足一半。另一方面是约1/3的公司在7个评价维度中得分均为0分;仅中国石化一家公司在7个评价维度中都取得了分数。

洞察一:缺少专职专业的碳排放管理团队
建立一支专职专业的团队是企业开展碳排放管理工作的前提。在调查中发现,有61家公司高层公开表示了对于中国双碳目标和公司绿色低碳转型的积极态度,总体上拥抱正在发生的变化。但是该积极态度并未在碳排放管理团队建设中充分体现,只有15家公司明确了董事会对碳排放管理的具体职责,25家公司明确有专门团队负责碳排放管理工作并说明具体职责。其余公司中,一部分明确了董事会和管理层对ESG/可持续发展事宜负责,却未单独提及碳排放或气候变化,另外一部分则完全未说明董事会和管理层是否对公司ESG/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事宜负责。
中国双碳“1+N”政策体系正在陆续出台,加之部分公司碳排放管理团队刚刚建立,开展能力建设成为提升团队专业度和执行力的必要途径。有33家公司组织了以碳排放为主题的能力建设活动,总体比例较低。大部分企业不仅没有建立专职碳排放管理团队,而且没有开展能力储备。

洞察二:未充分发挥规章制度和信息化工具在碳排放管理中的作用
当前包括碳市场在内的多项政策对企业提出了要求,比如碳排放数据核算报送、碳资产开发、碳交易与履约,所以制定专项规章制度是健全碳排放管理的有效方式。22家公司制定了碳排放相关的规章制度,如华能国际制定《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涵盖管理机构及职责、碳排放统计与报送、交易准备、交易及履约、减排项目开发及交易、风险管理等。大部分上市公司未提及是否制定碳排放相关规章制度,披露较多的制度主要是环保类、节能管理类。
上市公司大多组织关系复杂,不仅需要管理多个下属公司,同时还需要接受上级集团公司管理。18家上市公司采用信息化平台解决这一管理难题,如中信特钢在钢铁行业率先上线“碳排放管理信息化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按工序、按排放源、按子公司统计排放相关数据。国家电投和中铝集团在电力和有色等行业率先开展碳排放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2022年6月29日,国资委印发的《中央企业节约能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提出要“加强二氧化碳统计核算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实测水平”。该要求表明信息化工具在碳排放管理中的应用是未来发展方向。由中央企业管理的上市公司提升碳排放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需要将更为迫切。我们认为,未来碳排放管理平台将呈现“测算一体、能碳融合、软硬兼施、重轻分离”的发展趋势。

洞察三:尚未普遍建立以低碳发展为导向的目标分解与考核奖惩机制
要达成公司碳排放管理绩效,应科学分解相关目标,并且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加以保障。目前有21家公司建立了以低碳为导向的考核奖惩机制,主要做法包括:对工厂能耗对标优胜者进行奖励、向生产企业下达能耗目标、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将目标完成度与管理层绩效考核相挂钩、将气候目标与管理层薪酬绩效挂钩等。上述公司的考核奖惩机制中,有一部分仍然是以能耗作为考核指标,随着国家层面“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公司以减碳作为考核导向会更加合理有效。此外,披露公司气候绩效表现与管理层薪酬挂钩的比例是影响利益相关方了解公司落实减碳目标决心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只有个别公司有公布,如中国石化考核奖惩所能影响的最大薪酬比例为20%。
三、优良实践
中国石化是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致力于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经过16年的探索,中国石化在低碳发展顶层设计——碳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较为突出。
中国石化高度重视双碳工作,构建了涵盖董事会、管理层和执行层的气候治理框架,并明确各层级的具体职责。董事会下辖战略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分别履行审议、审计和监督的职能;管理层设置有专门的全面风险管理执行领导小组,负责气候风险、机遇和应对措施的识别;执行层包括总部及所属企业,负责制定双碳目标及行动方案、管理碳排放及能效目标和开展碳资产管理工作。
为强化碳排放管理,中国石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碳管理制度、构建碳管理系统和开展碳管理能力建设等。在碳管理制度建设方面,中国石化先后制定了《中国石化碳排放管理办法》《中国石化碳排放交易管理办法》《中国石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评价管理办法》,从碳排放统计、交易和减排多角度进行了专门规定,着力构建科学的碳资产管理体系。在碳管理系统建设方面,中国石化建立了碳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信息填报效率。在碳管理能力建设方面,2021年中国石化举办了氢能产业链发展专题研讨班、“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专题研讨班等低碳转型主题培训,总培训达599人次。
为保证碳排放目标的落实,中国石化建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绩效考核机制。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效管理等气候相关指标以约束性指标被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责任书,考核结果将直接与管理层年度薪酬水平挂钩,每扣减1分,加扣一定比例的绩效奖金,最高可扣减20%。
四、结语
今年我们研发了双碳领导力评价体系,首次发布了中国上市公司双碳领导力榜。从各上市公司的表现来看,各议题下均有公司得分率90%以上,乃至100%,表明双碳领导力评价体系切合实际而非空中楼阁;但从平均得分率看,各议题平均得分率均未达到60%,表明大部分公司都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单从碳排放管理这一议题看,上市公司高管普遍表明支持双碳的积极态度,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但若想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碳排放管理机制,各公司还应继续在碳管理规章制度、采用碳管理信息化工具和低碳奖惩考核机制建设3个方面重点发力。
本篇重点介绍了上市公司在碳排放管理机制方面的表现,旨在为上市公司建立健全碳管理顶层设计提供参考。下篇将从议题“气候风险识别与管理”带来更多洞察。
本文作者:武学 白文浩
相关阅读
参考文献
[1]《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暨双碳领导力榜(2022)》. https://caijing11.com/newsinfo/4366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