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30)将于2025年11月10-21日在巴西北部城市贝伦举行。这次会议是《巴黎协定》实施十周年的关键里程碑,承载着双重历史使命。一方面,作为首次全球气候盘点后的关键会议,将评估各国在减排行动和气候适应领域的集体进展;另一方面,将检验全球能否把1.5℃温控目标从科学共识转化为务实行动。贝伦会议的成果,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全球气候治理能否迈入更具雄心、更公平、更可持续的执行新阶段。
本文将系统回顾《巴黎协定》签署以来,国际气候谈判从制度搭建到行动落地的十年发展历程,重点分析减排、资金、碳市场三大核心议题的最新进展与主要分歧。在梳理政策演进和谈判成果的基础上,帮助读者清晰把握当前全球气候治理面临的结构性挑战及深层成因,理解COP30在推动国际气候行动体系深化与落地过程中的关键意义。
一、全球气候谈判十年演进:规则确立与行动落实
1.第一阶段:制定《巴黎协定》实施细则
2015年签署的《巴黎协定》本质上是一份框架性文件,具体实施细则需要在后续缔约方大会中逐步完善。这一过程中,谈判焦点具有高度技术性,需在法律条款、执行程序与政治利益间寻求平衡,推进难度显著。
在2018年波兰卡托维兹举办的COP24上,各国通过了《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大部分内容,明确了国家自主贡献周期、透明度框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机制,以及全球盘点的实施安排。关于《巴黎协定》第6条市场机制与国际减排成果转移的规则未能达成一致,谈判被推迟到之后的会议。
2021年英国格拉斯哥COP26在第6条的谈判中取得重要进展,各缔约方就碳市场与非市场机制、国际转移减排成果及透明核算规则等事项达成指导性决议。
经过数年磋商,《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核心内容已基本完成,全球气候治理框架就此成型,国际气候谈判的重点也从规则制定转向行动落实和强化。与此同时,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能源安全危机频发、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加剧了全球气候治理的复杂性,让后续谈判与行动之路充满挑战。
图:中创碳投董事长唐人虎出席第二十一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1),现场见证《巴黎协定》正式签署。
2.第二阶段:评估与强化气候行动
2023年在阿联酋迪拜召开的COP28完成了《巴黎协定》下的首次全球盘点,对各国落实温控目标的总体进展开展系统性评估。结果表明,目前全球行动力度仍不足以将气温升幅控制在1.5°C以内,需进一步加强减排力度。会上,198个缔约方通过了“阿联酋共识”,这份文件首次提出“在能源系统中转型脱离化石燃料”,这一措辞在“脱离(Phaseout)”和“减少(Phasedown)”的激烈政治博弈中达成,标志着全球在化石能源转型议题上取得历史性共识。
2024年底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COP29将核心议题聚焦于气候融资问题上。经过多轮磋商,发达国家承诺到2035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不低于3000亿美元的公共气候资金,大会同时呼吁,将全球气候资金总额提高到每年至少1.3万亿美元,这为未来发展中国家落实NDC目标、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强化气候韧性提供关键保障。
图:历届气候大会关键成果一览(COP21–COP29)
过去十年,国际气候谈判已经从制定规则转向行动强化。推动《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落地为全球气候治理构建起完整的制度框架,首次全球盘点直面行动与1.5℃温控目标的差距,倒逼各国加速调整政策路径,制定更具雄心的减排目标。
二、气候治理的三大焦点:减排、资金与碳市场
1.国际减排承诺与落实进展
《巴黎协定》第 4 条明确了两大核心机制,为全球减排行动划定框架。各缔约方需要每五年提交新的或更新国家自主贡献(NDC),且新NDC需比上一轮具有更高的雄心;自2023年起每五年开展一次全球盘点,评估目前气候行动实施情况,衡量集体进展,为下一轮NDC调整提供依据。
最初阶段的NDC也被称为意向国家自主贡献(INDC),由各国在2015年《巴黎协定》谈判前后提交。这些文件报告了各国计划采取的减排目标、适应措施、能力建设与资金需求,为后续NDC编制与更新奠定了基础。到2020年,全球进入首轮NDC更新期。根据联合国气候公约秘书处(UNFCCC)统计,这一阶段有143个缔约方提交了116份新或更新的NDC,覆盖全球约94.1%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这表明《巴黎协定》框架下的全球参与度显著提升,各国普遍将气候行动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首次全球盘点的准备工作自2021年11月展开,经过信息收集、技术对话和政治考量,于2023年在COP28上完成并通过。此次评估结果显示,如果各国仅按现有NDC行动,到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将达到约52–54GtCO₂e,只比2019年下降约2.6%。这一结果与《巴黎协定》要求的2030年比2010年减排约43%的目标相比,仍存在约20Gt以上的缺口。为弥补这一缺口,各缔约方必须在2025年提交的第三轮国家自主贡献(NDC 3.0)显著提升减排力度。
据UNFCCC近期发布的《国家自主贡献综合报告》显示,截至9月30日,共有64个缔约方提交了新的NDC3.0,覆盖 2019 年全球约30%温室气体排放,各国的气候承诺在覆盖范围、目标力度和长期一致性方面都有实际进展,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预测路径从之前的缓慢下降变为更明显的收敛。但报告同时指出,当前的减排速度仍未达到科学要求,全球气候行动还需要加速推进。
图:根据各国NDC3.0所设定的2035年目标对温室气体排放水平进行预测。(来源:UNFCCC)
2.气候融资机制与挑战
根据《巴黎协定》第9条,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其开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各方同意在2025年前设立新的集体量化资金目标(NCQG),由发达国家主导,规模不得低于此前承诺的每年1000亿美元。
在设立NCQG之前,资金谈判主要围绕兑现既有承诺、提高资金质量与公平性等方面开展。尽管发达国家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自2020年起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但该目标兑现滞后,远未达到应有力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显示,2022年发达国家提供并动员的气候资金总额达到1159亿美元,首次达到1000亿美元的既定目标,比原定时间推迟两年。此外,在公共融资中约70%为贷款形式,赠款比例不足三分之一。发达国家承诺兑现不足、资金结构不合理、对最脆弱国家支持不充分等问题,进一步加剧南北方信任赤字,成为气候资金谈判中的突出障碍。
图:2013–2022年发达国家提供和动员的气候资金规模变化(来源:OECD)
按照《巴黎协定》的安排,2025年COP29积极推动各方就NCQG达成政治共识,为构建全球新的长期气候资金机制奠定了基础。尽管新目标较以往有所提升,但与发展中国家普遍主张的每年1万亿美元以上需求仍存在显著差距。此外,资金来源结构、发达国家履约责任、减缓与适应资金平衡等议题仍缺乏实质突破。总体来看,尽管政治信号明确,但执行路径不清、资金质量存疑、责任分担有待厘清,未来谈判压力和不确定性依旧显著。
3.碳市场机制推进与争议
《巴黎协定》第6条允许缔约方开展国际合作,通过国际转移减排成果(ITMOs)和新的市场机制开展碳交易。自2015年以来,围绕这一机制细则的磋商持续近十年,成为《巴黎协定》中最难谈判的议题之一。核心争论点包括如何确保环境完整性、避免双重计算、界定额外性和信用质量标准,如何在市场机制中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责任,以及如何处理CDM遗留项目与信用资产等历史问题。这些分歧实质上反映了国家主权、市场利益与公平责任之间的深层博弈。
尽管国际谈判过程漫长而复杂,经过多年努力,《巴黎协定》第6条机制已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制度框架,法律基础、运行流程与监督体系加速落地,并在部分国家率先进入实践阶段。双边合作方面,各国政府通过签署合作协议实施试点项目,推动ITMOs的确认与转移。日本已与27个以上合作方开展项目,构建了当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双边合作网络。新加坡、韩国和瑞士等国也积极推进跨国合作并完成初始交易。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最新数据,截至2025年10月全球已签署102份双边合作协议,覆盖62个缔约方,并登记163项试点活动。与此同时,在第6.4条信用机制下大量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正加速向新体系过渡,覆盖能源、工业、农业、林业等领域,为建立全球统一碳市场体系奠定基础。
图:中创碳投交易与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金雅宁作为巴黎协定6.4条方法学专家组成员,参与2024年9月于波恩举办的方法学专家组第3次会议,会上围绕机制基准线等核心标准开展讨论。
尽管各国实践已取得初步进展,但全球碳市场距离成熟运行和大规模交易仍有一定差距。当前仍需补齐制度与技术细节,完善方法学和登记与核证体系,同时加快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跨国协同能力,确保减排信用的核算、转移与使用规则统一并有效落地。构建可信、高效、协同的国际碳信用体系,将为实现全球气候目标提供更加规范、透明且有力的市场机制支撑。
三、展望COP30:亚马孙雨林下的决定性时刻
1.核心任务:提交更强有力的NDC3.0
今年,各缔约方将在COP30前提交覆盖至2035年的国家自主贡献,这是首次全球盘点后的关键考验,检验各国是否把科学警示转化为实际行动,也将集中反映各国的政治决心、经济转型能力和国际合作意愿。
当前NDC3.0提交进展滞后,一些主要排放国还未递交,整体雄心与执行路线也有待提升。在此背景下,推动各缔约方提交更具力度的减排目标、明确落实路径、保证支持体系到位,将成为COP30确保NDC机制高效运作的核心任务。与此同时,透明度框架(ETF)将作为推进NDC落实的关键工具,推动更多缔约方在提交NDC3.0的同时建立更加规范、统一和可核查的数据报告体系,形成从承诺到实施再到评估的闭环,促使各国在推进气候行动中更加公开、负责。
为提升整体减排雄心,COP30主席国巴西提出了“全球决定贡献”的概念,希望通过确定一个全球共同的减排总量目标,为各国提供统一的方向和规模参考,与NDC自下而上设定目标的方式相衔接,从而引导各国集体对齐科学减排路径,形成互补和强化效果。全球决定贡献目前仍属于政治倡议,在COP30期间有望进一步讨论,为未来提升全球减排雄心提供新思路。
2.关键战场:落实新的气候融资目标
资金方面,COP30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在NCQG框架落地的基础上,推动各方制定清晰、可执行的实施路线图,包括资金来源结构、执行安排和监督机制等,确保政治承诺能够转化为可衡量的投入与成果。同时,大会还将推进损失与损害基金的长期运行安排,完善拨付流程和资金触达渠道,使其能够持续、高效地向最受气候影响的国家和社区提供及时支持。
为推动资金谈判取得实质成果,巴西政府于2025年6月在UNFCCC中期会议上发布《从巴库到贝伦:气候融资路线图》,为COP30资金议题谈判提供总体工作框架,提升形成可执行成果的可能性,也展现了巴西作为东道国在推动全球气候融资体系建设中的积极协调与引领作用。
图:COP29损失与损害基金媒体发布会现场,各方代表就基金的治理架构与资金安排达成一致。
3.技术焦点:全面运作《巴黎协定》碳市场机制
尽管第6条机制已进入早期实施阶段,但仍需在COP30上进一步细化关键规则,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重点包括完善核算体系,严格防止碳信用的重复计算,强化额外性与环境完整性标准,建立更高水平的信息披露要求,以确保市场信用质量并增强国际信任等。此外,COP30还应强化对发展中国家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确保其能够公平参与国际碳市场,从而提升全球市场的包容性与可持续性。
为了更务实的推动全球碳市场的发展,巴西提议建立区域碳市场整合机制,作为筹备COP30期间重点推动的一项倡议。考虑到当前各区域规则、方法学和监管体系不统一、基础能力差异大,短期难以直接形成全球市场,该倡议主张先实现区域内标准对齐、信用互认和系统互联,再逐步扩大为跨区域合作,最终汇聚为全球高标准、透明的碳市场体系。若COP30推动该机制取得进展,将成为全球碳市场走向实际运行的重要一步。
4.主办国亮点:气候与生物多样性协同
巴西贝伦作为亚马孙雨林腹地城市,主办COP30具有象征性和战略意义。本次大会将把“气候自然协同治理”作为核心议程之一,强调森林和生态系统在全球气候体系中的关键作用。
2024年9月,巴西总统卢拉宣布向热带森林永续基金(TFFF)提供10亿美元启动资本以支持热带森林保护与恢复,并计划在COP30正式启动。这一承诺标志着热带森林国家正从资金受援方转变为机制塑造者和治理推动者,主动引领森林保护与碳汇治理新框架,也为本届峰会的自然与气候议程奠定基础。
COP30有望推动各国在气候目标与生物多样性目标之间形成更紧密协同,将森林与自然恢复纳入全球气候战略核心,并争取为森林国家带来更公平的支持体系与话语权。通过强化制度建设、资金动员和合作机制,COP30将为全球气候与生态安全构建更坚实的治理体系。
过去十年,全球气候治理从制度搭建迈入全面实施阶段,但减排行动不足、资金兑现滞后、碳市场机制仍在磨合,全球努力与科学要求之间仍有显著差距。随着气候风险急剧上升、行动窗口不断收窄,国际社会对提升雄心、落实资金、强化透明度和完善市场机制提出更迫切要求。作为《巴黎协定》实施十周年节点,COP30不仅检验各国能否将全球盘点转化为更具力度的NDC3.0,还将推动新的气候融资安排、可信碳市场体系和气候自然协同机制落地。亚马孙雨林之下,贝伦有望成为全球气候治理迈入行动深化和加速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