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回到主页

欧盟碳关税防线再升级!2025年底前出台反规避措施,中国企业如何见招拆招?

· 公司要闻
Section image

图源:AI制作

全球首个碳关税机制正在织密“监管法网” ,中国出口企业正面临新一轮绿色贸易博弈的考验。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即将迎来重大升级。日前,欧盟委员会明确表示,将于2025 年底前提出具体措施,防范各国通过各类手段逃避碳边境关税。这一举措既回应了各方对 “企业调整贸易结构规避碳关税” 的担忧,也标志着 CBAM 正式从过渡期探索阶段迈入精细化严管新阶段。

一、碳关税防线加固:欧盟反规避“组合拳”直击制度漏洞

作为全球首个落地的碳关税制度,欧盟 CBAM 自2023年10月1日起,已在钢铁、水泥、铝、化肥、电力等高碳排行业启动过渡期政策,并计划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全面生效。当前正值过渡期,进口商暂无需实际缴纳碳关税,但需履行基础的碳排放申报义务。不过,欧盟委员会已敏锐察觉,部分企业可能通过调整贸易模式、改变产品形态或转移生产等方式规避责任,这将直接破坏CBAM的环境完整性。

为防范此类规避风险,欧盟正紧锣密鼓筹备反制措施。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此次反规避“组合拳”重点聚焦三大方向:

●信息申报精度升级:要求企业额外披露产品生产技术路径、核心成分构成等细节信息,进一步压缩模糊申报的操作空间。

●动态审查机制落地:建立每两年一次的定期审查制度,重点评估CBAM的免责范围、执行流程中的漏洞以及新出现的规避手段。

●违规处罚力度加码:对故意规避碳关税、虚假申报排放数据等行为,将施加3-5倍罚款,以“重罚” 遏制违规动机。

此外,“CBAM 代表”机制也将同步建立,即允许进口商委托第三方代为办理申报手续,从流程上规避多机构分拆申报的漏洞。

Section image

图源:AI制作

二、双重压力凸显:中国企业直面成本与竞争力“双冲击”

欧盟碳关税防线持续加固,这一变化直接将压力传导至中国对欧出口企业。此前 CBAM 的影响尚停留在“预期层面”——企业虽意识到潜在风险,但尚未面临实质性的成本增加与合规约束;而当前,随着过渡期推进、各项细则逐步明晰,CBAM 的冲击已从预期逐步转向现实层面。

从具体影响来看,多项研究数据印证,中国企业正面临“成本激增 + 竞争力下滑”的双重挑战,且不同行业的压力已逐步量化显现:

●整体成本增幅显著:中国对欧出口年成本预计增加6%-8%,对应金额约1亿至3.05 亿美元;另有研究测算,若考虑行业差异,部分高碳行业的年度成本增量可能达4亿欧元。

●钢铁行业首当其冲:2026年CBAM全面实施后,中国钢铁出口欧盟将面临额外碳成本。以宝钢股份为例,其年度碳关税支出预计在4000万至8000万欧元之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进一步测算,国内长流程炼钢企业的出口吨钢成本将增加652-690元,直接导致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下降15%-20%。

●铝行业压力紧随其后:出口至欧盟的铝材,每吨碳成本将增加213欧元。有研究预测,若欧盟碳关税按50欧元/吨碳交易价格实施,铝行业将产生约9.8-11.2亿美元碳关税,税率高达29%-33%。

●多行业受波及:水泥、化肥、化工等行业也受到显著影响。据测算,这些行业的碳税成本占出口额的比例将达到17%-31%,如此高的成本占比正逐步削弱中国相关产品在欧盟市场的价格优势。

Section image

图源:AI制作

三、政企协同破局:中国构建多层次应对体系

面对 CBAM 升级带来的双重压力,中国并未被动应对,而是通过企业夯实内功、行业协会搭建桥梁、政府顶层设计的 “三级联动”,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应对体系,从不同维度探索破局路径。

(一)企业:筑牢碳管理“内功”,合规先行

对企业而言,应对 CBAM 的关键在于建立“可测量、可追溯、可核查”的碳排放管理体系,精准应对 CBAM 申报要求。具体可分六步推进:

1. 产品筛选定位:梳理出口欧盟的产品清单,明确哪些产品属于 CBAM 覆盖范围,避免因 “漏判” 导致后续合规风险。

2. 排放动态监控:搭建碳排放数据监测体系,实时追踪生产全流程的碳排放强度,确保数据来源可查、去向可溯。

3. 影响预判评估:结合欧盟碳价波动,模拟不同场景下的碳关税成本,量化评估对企业毛利率、净利润的潜在影响,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4. 降碳策略制定:根据排放监控与影响评估结果,通过技术改造、能源结构调整等方式,从源头降低碳排放强度,减少碳关税支出。

5. 数据申报验证:严格按照 CBAM 要求完成隐含碳排放报告,并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验证,确保数据合规性,避免因申报问题面临罚款。

6.流程优化迭代:定期审查碳管理流程,结合欧盟规则更新和自身排放变化,及时调整策略,持续提升应对能力。

此外,企业还需主动熟悉 CBAM 细则,建立内部碳关税专项管理团队,并加强与欧盟进口商的沟通衔接,确保数据披露符合双方合规要求。

(二)行业协会:搭建 “桥梁”,赋能企业合规

在企业应对的基础上,行业协会承担起 “中观协同者” 的角色,通过资源整合与专业服务,为企业合规提供支撑。一方面,聚焦企业实际需求开展专项服务,针对碳核算、申报流程等高频问题组织培训,同时建立行业碳数据质量监督机制,对企业碳排放数据的采集、统计全流程进行规范与核查,确保行业数据整体合规。另一方面,积极对接国际规则,加强与国际碳贸易相关机构的交流合作,同时支持相关行业机构向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帮助企业精准理解并适配国际碳贸易规则。

在此基础上,协会进一步牵头构建并持续完善行业碳排放核算体系,通过全面摸排相关行业的碳排放基数与细分领域排放特征,搭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排放统计与核算框架,确保碳排放数据全程 “可测量、可追溯、可核查”,为企业碳管理提供坚实的行业支撑。

(三)政府:顶层设计 + 国际话语权,双轮驱动

政府层面围绕制度完善与国际博弈两大核心方向协同发力,为企业应对 CBAM 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在国内制度完善方面,核心是推进全国碳市场升级。 通过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优化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稳步提升国内碳价水平,依托“国内碳价抵扣”机制,直接降低企业缴纳欧盟碳关税的成本。同时,加快构建与“双碳”目标适配的政策框架,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支持钢铁、铝、水泥等高碳行业开展技术改造与绿色转型,从根源上减少碳排放。

在国际博弈方面,重点是争取规则话语权与互认。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与国际碳贸易规则制定进程,主动提出符合中国产业实际的规则建议;同时深入探索国际贸易中“避免双重征税”原则的适用路径,推动欧盟认可中国国内已落地的碳减排措施与成效,从根源上缓解企业“国内碳成本 + 欧盟碳关税”的双重负担。

Section image

图源:AI制作

短期内,欧盟 CBAM 及反规避措施确实给中国出口企业带来了“阵痛”,成本上升、合规压力加大,部分企业甚至面临市场份额收缩的风险。但从长期来看,这一机制也正在成为中国碳市场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的催化剂,它不仅倒逼企业加快绿色转型,还推动中国构建更完善的碳管理体系,为参与全球低碳经济竞争奠定基础。

对中国企业而言,绿色低碳转型已绝非可选的加分项,而是立足全球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修课。当前CBAM过渡期,正是企业补短板、练内功的关键窗口。唯有主动适应全球绿色贸易规则变化,将碳管理深度融入企业核心战略,才能在未来的全球低碳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动,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欢迎分享您的看法:您所在的企业是否已启动 CBAM 应对准备?在碳核算、成本控制等环节面临哪些具体难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共同探索破局之道。

来源:本文部分内容由ai生成

订阅
上一篇
一场山野邂逅,见证北京气候治理与生态重生
下一篇
世界最大冰山解体,适应气候变化,迫在眉睫
 回到主页
Cookie的使用
我们使用cookie来改善浏览体验、保证安全性和数据收集。一旦点击接受,就表示你接受这些用于广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随时更改你的cookie设置。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设置
全部拒绝
Cookie设置
必要的Cookies
这些cookies支持诸如安全性、网络管理和可访问性等核心功能。这些cookies无法关闭。
分析性Cookies
这些cookies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访问者与我们网站的互动情况,并帮助我们发现错误。
首选项Cookies
这些cookies允许网站记住你的选择,以提供更好的功能和个性化支持。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