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回到主页

一场山野邂逅,见证北京气候治理与生态重生

· 公司要闻

上周末,笔者和骑友沿北京西部经典路线戒台寺骑行。秋日里天朗气清,细碎阳光穿叶洒在蜿蜒山道,织就斑驳光影,正是山野骑行的好时节。我们沉浸在爬坡的粗喘与风拂耳畔的惬意间,路旁林地突然闪过灵动身影,是只赤狐。它火红皮毛泛着亮泽,蓬松大尾轻扫,圆眼里满是警惕却藏着好奇,与我们保持安全距离对视片刻后,便优雅隐入丛林深处。

这份偶遇的震撼与喜悦,难用言语尽述。对常年穿梭北京山野的我们而言,这远非一次幸运邂逅。赤狐现身,恰是北京生态近年深刻向好的生动缩影,是这座超大城市书写绿色奇迹的“生态使者”。作为气候变化领域从业者,笔者深知改变的背后是北京市政府多年的系统性深耕。今天,不妨借着这次山野偶遇,和大家聊聊北京这场振奋人心的生态重生与气候治理。

Section image

图:戒台寺骑行途中偶遇赤狐,灵动模样惹人注目| 拍摄者:80后追焦

一、生物多样性的回归:“狐”朋“鸟”友重返家园

我们与赤狐的这次邂逅并非偶然。近年来,北京郊野出现赤狐的报道越来越多——从西部的潭柘寺、灵山,到东部的东坝郊野公园,这些曾一度在北京销声匿迹的“原住民”,正慢慢回到这片土地。作为生态系统里的中层捕食者,赤狐的回归往往说明整个生态链的健康度和完整性已显著提升。

这份生态向好的成果背后,是北京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付出的巨大努力。这座超大城市正带着史无前例的决心,朝着“生物多样性之都”的目标坚定前行。

Section image

图:京西骑行路上猕猴从林间探出身影| 拍摄者:大白

●空间格局的系统性重塑: 北京已构建起以自然保护地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体系。截至目前,全市规划建设79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约占市域面积的22%。这意味着北京超五分之一的土地已成为野生动植物的安全庇护所。不仅如此,通过持续完善“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的市域绿色空间布局,北京还为物种迁徙与繁衍搭建了关键的生态廊道,让野生动物的家园不再孤立。

●植被生态的近自然化营造:近年来,北京接连推进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生态涵养区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如今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44.8%,城市绿化覆盖率更提升至49.3%。绿化中大量采用乡土植物,不仅构建起稳定健康的近自然森林生态系统,更为本土野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与栖息场所。北京还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小微湿地建设,更贴心设置人工鸟巢与昆虫旅馆,为城市里的小生命们打造出一个个温暖家园。

这些努力的成效清晰可见。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北京全市已记录到的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达612种,其中包含12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仅占全国0.17%土地面积的北京,如今已承载起全国约十分之一的脊椎动物物种,以及三分之一的鸟类。在戒台寺偶遇赤狐,正是这幅宏大生态画卷中一抹格外亮眼的色彩。

Section image

图:公园中“打鸟”爱好者专注观察记录鸟类| 拍摄者:Nina

二、“北京蓝” 的常态化:呼吸间的幸福感

作为户外运动爱好者,我们对空气质量格外关注。多年前,出发前查询PM2.5浓度是我们这群骑行爱好者的必修课;如今,抬头可见的“北京蓝”已成为生活里的寻常光景。这份能畅快呼吸的幸福感,也是北京环境治理最直观的体现。

“北京蓝”的背后是一场靠科学决策与坚定执行打赢的蓝天硬仗。而北京PM2.5年均浓度的下降曲线,更是堪称一段历史性突破:

●历史性的转折:2020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首次降至38微克/立方米,正式迈入“30+”阶段,创下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优水平。

●持续巩固的成果:此后,优良空气质量得以稳步巩固。2022年,PM2.5年均浓度进一步降至30微克/立方米;2023 年,即便受疫情后社会经济活动全面恢复、不利气象条件等因素影响,PM2.5年均浓度仍稳定维持在32 微克/立方米。更值得关注的是,32 微克/立方米这一数值,已提前达成国务院《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为北京设定的2025年控制目标。

“北京蓝”的常态化离不开一套针对性的治理组合拳,包括“车、油、路”多维度一体化治理、能源结构深度调整、工业与扬尘污染精细化管控,以及京津冀区域协同联防联控。我们每一次畅快的呼吸,都归功于于这些系统性治理措施的坚实支撑。清新的空气不仅切实提升了市民的健康福祉,也为动植物生存营造了更友好的生态环境。

Section image

图:北京山野间澄澈蓝天与洁白云朵相映成趣| 拍摄者:Lucky峰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深层变革:迈向近零碳未来

如果说生物多样性恢复与空气质量改善,是我们能直观感知的“生态面子”;那么北京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碳减排方面的努力,便是支撑这一切的“发展里子”。作为超大城市,北京正率先探索一条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全国领先的碳强度:碳排放强度(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衡量绿色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北京的碳强度长期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2020年,北京碳排放强度较2015年下降超23%,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进入“十四五”时期,这一良好态势持续巩固,2022 年全市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再降超3%,绿色发展的底色愈发鲜明。

●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北京正以空前力度拥抱可再生能源。根据《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电力发展规划》,到 2025 年,北京本地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累计达435万千瓦,占全市总装机比重将提升至28%左右。其中,光伏发电装机目标约251万千瓦,风电装机目标30万千瓦,这意味着,驱动城市运转的能源动力正加速向清洁、低碳方向转型。

●低碳交通的全面铺开:作为骑行爱好者,笔者亲身见证着北京向绿色出行友好型城市的转变。除了持续织密的地铁交通网络、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北京还在积极建设步行自行车友好城市。通过优化慢行交通系统布局、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推出普惠性激励措施,鼓励居民绿色低碳出行。

从全国领先的碳强度水平、加速推进的能源绿色转型,到贴近民生的低碳交通建设,北京在“发展里子”上的持续深耕,不仅为应对气候变化构建起坚实支撑,更探索出超大城市“绿色发展不减速、经济增长不增碳”的可行路径,守护城市的生态底色的同时,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可持续的动力。

Section image

图:北京永定河中堤慢行路为居民提供了贴近自然的惬意空间| 拍摄者:Nina

从戒台寺返程的路上,那只赤狐的身影总在笔者脑海中挥之不去。它不只是骑行途中的意外之喜,更是一个极具说服力的生态晴雨表——它的出现,恰恰印证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正一步步找回健康与韧性。

这次偶遇也让笔者深刻体会到,北京近年在生态环境改善上的努力,从生物多样性恢复、大气污染治理,到深层的能源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并非孤立分散的行动,而是彼此关联、环环相扣、协同增效的系统工程。清澈的蓝天、洁净的水源、广袤的绿地,正共同构筑起一个能让万千生灵,也让我们人类诗意栖居的美好家园。

Section image

图:北京西山上一只松鼠穿梭于林间| 拍摄者:旭

你是否也曾在城市或山野间偶遇过可爱生灵?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分享你的 “生态小惊喜”,一起捕捉生态向好的鲜活点滴~

订阅
上一篇
筑牢绿色长城,迈向零碳未来
下一篇
欧盟碳关税防线再升级!2025年底前出台反规避措施,中国企业如何见招拆招?
 回到主页
Cookie的使用
我们使用cookie来改善浏览体验、保证安全性和数据收集。一旦点击接受,就表示你接受这些用于广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随时更改你的cookie设置。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设置
全部拒绝
Cookie设置
必要的Cookies
这些cookies支持诸如安全性、网络管理和可访问性等核心功能。这些cookies无法关闭。
分析性Cookies
这些cookies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访问者与我们网站的互动情况,并帮助我们发现错误。
首选项Cookies
这些cookies允许网站记住你的选择,以提供更好的功能和个性化支持。
保存